北方周末报记者梅刚专访东达蒙古王赵永亮

发布时间:2008-07-23

字体:

返回

转自新浪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2cd270100ac63.html

国家责任


------——品读赵永亮的“责任”印象

 

北方周末报记者梅刚专访东达蒙古王赵永亮
参加自治区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赵永亮接受时报记者的专访。

  “有责任感”,这是所有熟悉赵永亮的人对其的一种评价;“责任就是你应该做的事,对企业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赵永亮概括自己获得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提名奖的感受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也是“责任”。赵永亮为何视公益事业为己任?赵永亮如何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咱们抓紧点儿时间,下午4点我要去趟达拉特旗,参加一个养殖户聘姑娘摆的宵夜席,他说我去了他家人很有面子。”赵永亮笑着说。

  “一个养殖户家的事对你这么重要?”记者疑惑地看着赵永亮。

  “这个养殖户前年还吃着政府的低保,去年我提供给他3000只獭兔,当年就挣了5.5万元钱,现在家里还买了一辆奥拓车。”赵永亮说,“企业发展壮大,不能忘了老百姓,要懂得回报社会。”

  “最多用5年时间,东达集团将打造中国獭兔养殖的‘航母’,让当地3000多户养殖户直接受益。”说到动情处,赵永亮挽起袖子,不顾胳膊上还打着点滴。
 

“奶奶让我明白了责任”

  “奶奶的死对我震撼很大,给她守夜的那个晚上彻底把我跪醒了。”赵永亮的眼睛有些湿润,“当初做这个决定,其实就是为了一个心中的‘诺言’。”

  1989年农历腊月二十五,赵永亮的奶奶去世了,因为快过春节了,所以一连三天都没有找到鼓乐班子搞丧葬仪式,赵永亮从家里拉了一套音响,想给奶奶放放哀乐送送行。然而,村里没电,这样的愿望也变成了一个奢望。赵永亮只好用汽车蓄电池带动音响给奶奶放了一夜哀乐。

  面对家乡贫困、落后的状况,当晚赵永亮跪在奶奶的灵堂前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赵永亮,你如果给村里安上电,你就是英雄,如果安不了,你就是狗熊!”

  为了这个目标,1989年,33岁的赵永亮毅然辞去了很多人羡慕的国营大企业——伊克昭盟羊绒衫厂副厂长的职位。

  辞职下海的赵永亮来到了西安,为一家公司赚得100多万元的同时,他也挣到了3万元,赵永亮马上履行诺言,给村里通了电。

“我的个性里从来不服输”

  “乐善好施,厚德载物”,这是传媒界一位知名人士对赵永亮的精辟概括,这句话也是赵永亮投身公益事业的最大动力。

  “奶奶和父亲在村里的口碑很好,他们喜欢帮助村里的人。父亲一直教育我要对人有爱心,做人要有良心。这也是我一个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原动力。”赵永亮回忆着长辈对他的教诲。

  1956年,赵永亮出生在达拉特旗盐店村。家境的贫困让赵永亮很早就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正是这种过早的劳动历练了赵永亮坚强、不服输的性格。

村里人上山割草,有的村民凭着关系,不够50斤的草也能算成50斤。而赵永亮往往割到了50斤,却要按45斤计算。

  “人活一口气,我的个性里从来不服输”。为此,赵永亮每天比别人早上山割草,割到60斤时,每次也能算到55斤,总比别人多5斤。

  1972年,16岁的赵永亮初中毕业后,在家乡的供销社干起了赶猪送羊的差事。对一般人来说,给供销社赶猪送羊,无非是把猪羊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不少数、不生病即可,但赵永亮却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摸索,他做到了每赶送一批猪羊,能详细说出它们的脾气性格,是公是母,岁数有多大,大概能出多少肉,能卖多少钱。

  这样特殊的本事,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没多久,赵永亮就被领导重用,成了供销社的采购员。由于他的刻苦努力,不久后他被调到鄂尔多斯羊绒衫集团的前身企业从事原料采购工作,并很快升任公司副总经理兼原料部部长。

“农牧民富了我欣慰”

  “春天种了一坡,秋天收了一车,最后打了一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剩得不多”。

  这是赵永亮描绘家乡当初贫困状况的一段顺口溜。如何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是赵永亮长期思考的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内蒙古西部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和恢复生态似乎不可兼得。如果农牧民种更多的地,养更多的牲畜,可以使他们增加收入,但这会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如果让农牧民少种地、少养牲畜,可以让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但却会导致农牧民收入减少。

  对于这样的难题,赵永亮给出了一种解决难题的新思路,他在内蒙古西部沙区发展沙产业,建设生态扶贫移民村,可以取得农牧民脱贫致富、恢复生态和企业发展的多种效果。

  2004年的一天,在从家乡回呼市的路上,赵永亮看到达拉特旗盐店村北部有一大片比较平坦的土地,方圆十几里没有村庄。附近的村民告诉他,这里叫“风干圪梁”,因为多风无水而得名。村民说这里土质还不错,就是没水,只要有水,就可以居住、生活。

 赵永亮咨询了当地水利部门及有关水利专家后,决定把十几里外的哈什拉川水送上梁,然后在这里建设生态扶贫移民村。

  2004年,赵永亮自掏腰包在“风干圪梁”开始建设扶贫移民新村。他说,“东达生态扶贫移民村”所做的扶贫工作,不是给贫困农牧民简单地“输血”,而是要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发展产业,让他们在产业链条中劳动致富。

  据赵永亮介绍,现改名叫“风水梁”的扶贫移民新村,共投入8000万元建设资金,平整土地5000亩,完成了哈什拉川到扶贫移民新村的5公里输水管道截伏流工程以及水、电、路配套工程,建设了28户高标准獭兔育种和蔬菜育苗基地。

   “东达·蒙古王集团将再投入1.2亿元,继续加大对移民新村的扶持建设力度,力争把这个移民新村打造成‘中国西部第一村’。”赵永亮信心十足,“当我站在风水梁的山头上,看着移民村的老百姓生活富了,我也就欣慰了。”

“‘三业结合’能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收入”

  面对家乡父老贫困的现状,赵永亮每次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他慢慢发现,一个一个地帮根本不是办法,更解决不了问题。

  于是,赵永亮开始想着在沙草产业上做文章。他想到了钱学森院士曾经提出的发展沙草产业计划,通过沙草产业来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以此达到农牧民脱贫的现状。

  赵永亮的家乡在沙区,治理沙害的最好办法就是种沙柳。他告诉记者,作为内蒙古沙区的当家树种和乡土树种,沙柳抗风沙、耐干旱,但3年必须平茬一次,否则就会枯死,平茬后的沙柳防风固沙效果可提高10倍。过去,由于沙柳只能发挥生态效益,开发利用方面几乎是空白,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不高,沙柳越来越少。

 经过专家的试验论证发现,如果采取新的工艺,沙柳可以作为优质的高级箱板纸原料,而我国高级包装纸的缺口每年有400万吨。同时,对沙柳进行综合利用可以恢复生态、发展生产,里面蕴藏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视,赵永亮认定了搞沙产业是一条可以让沙漠生金的路。

  1998年,东达·蒙古王收购了一家老国企,上了年产50万吨沙柳制浆造纸项目,并投资7000多万元在库布齐沙漠区和盐滩地开发了两块共计150万亩的沙柳制浆造纸基地,为每年100万吨的沙柳找到出路。与此同时,当地农民按照订单种植有了新的收入。农民从以前的“要我种”变成“我要种”的思维模式。

  2000年,赵永亮宣布东达·蒙古王集团库布齐沙漠产业化工程正式启动。面对外界的质疑,赵永亮耐心地干着自己的事业。不久,东达集团投资3800万元在库布齐搞起了沙柳产业化综合利用基地项目。

  2002年,钱学森院士得知赵永亮在沙产业方面的成功实践后,在信中对赵永亮说:“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

  有专家表示,在内蒙古发展沙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循环经济,对内蒙古老百姓脱贫致富,恢复生态,发展经济,建设北京绿色屏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月23日下午,内蒙古饭店。前来参加自治区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自治区政协常委赵永亮一脸喜色。

  赵拉着记者介绍起了参会议题:“我们的口号是构建和谐内蒙古。这几年,内蒙古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下了大力气,我们在这方面也要多做文章。”

  赵永亮主张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三业结合”。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收入三者兼顾。

 值得骄傲的是,赵永亮把东达集团办成了当地农牧业产业化的龙头。他带领12万农牧民用新的方式养羊、养牛、种树,农牧民大把赚钱的同时,沙漠也变成了绿洲。

“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是我对党和国家的回报”

  赵永亮富了,但他没有忘记“先富帮后富,和谐共致富”的社会责任。10年来,东达集团用于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捐款达1.2亿元。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东达·蒙古王集团。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是我对党和国家的回报。”赵永亮这样解释自己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动因。

  2005年末,赵永亮在达拉特旗白泥井镇盐店村慰问贫困户时,发现了村民邬九女患先天性心脏病,当即决定出钱给邬九女治疗,并在住院期间先后8次到医院看望邬九女,直到康复出院。

  在看望邬九女期间,赵永亮得知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还有很多这样患先天心脏病的贫困孩子,于是与医院联系,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促进基金会”,东达集团每年出资60万元作为救助资金,使更多患先天性心脏病的贫困孩子得到救治。

  在东达蒙古王救助启动议式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给予了赵永亮高度赞扬:“永亮此举开创了内蒙古爱心救助工程的先河,打响了第一炮。”

  针对赵永亮热衷的公益事业,有媒体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赵永亮把百姓脱贫致富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播种下的是一种无形资产,现在的收获是过去播种下的,将来的收获是现在播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