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西部沙区21世纪大农业

发布时间:2007-04-01

字体:

返回

转自新华网 http://www.nmg.xinhuanet.com/zt/2007-04/01/content_11896646.htm

                                                     ——发表自北方经济报 
                                      作者:赵永亮    城市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7-3-26
  2006年12月2日,我应邀参加了由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林业厅、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纪念钱学森诞辰95周年暨宣传践行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思想理论系列活动》,聆听了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主席任亚平和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讲话,由此,我对钱学森林、沙、草三业结合理论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内蒙古生态建设在国家西部大开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在生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钱学森林、沙、草产业理论对内蒙古意义重大
  内蒙古是钱老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发祥之地,策源之地、试验之地和推广之地。钱老与内蒙古结下了不解之缘,更对我们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寄予深情厚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区寓沙产业开发于生态治理之中,在治理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开发促治理,以效益促保护;坚持把沙漠治理、开发、利用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效地恢复了生态,而且发展了生产,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全区开始步入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生态环境呈现出了“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态势。在这里,钱老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发挥了重大作用。
  早在22年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就提出了创建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沙业的理论,并预言这一产业将成为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这一理论经过内蒙古人民20多年来在沙产业、草产业上的实践和探索,给出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据:通过发展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推动出现一次产业革命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理论正被越来越多的有志、有识、有为之士所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沙产业理论,完全被实践证明了它的科学性、战略性和实用性,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越来越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沙漠化是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全国八大沙漠中有四大沙漠在内蒙古,内蒙古沙化面积达4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恶劣,沙大、风多、降雨量少。在鄂尔多斯地区,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横亘南北,一到雨季,山洪沿“十大孔兑”(季节性河流床)穿越库布其沙漠,把年均1.6亿吨的泥沙泻入黄河,因此黄河断流、包钢断水的现象时有发生,长期危害着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困扰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治理沙漠,开发沙漠,已成为西部沙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重大、最现实的问题,是内蒙古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和谐内蒙古的必由之路。
  在钱老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在林沙草三大产业的结合上,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打破传统的治沙观念和模式,走出了一条综合治理、开发内蒙古沙漠的新路。
  沙柳是内蒙古沙区的当家树种和乡土树种,抗风沙、高抗逆、耐干旱,被誉为“防风固沙先锋植物”,生长规律为三年平茬一次,萌孽更新,单株增加8倍,是防风固沙的首选植物之一。但过去只作为薪材及简单的生产利用,效益低下,农牧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导致自然枯死,沙柳越来越少。
  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如果采取新工艺,沙柳就可以作为优质的高级箱板纸原料,我国高级包装纸每年缺口400万吨。用沙柳造包装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潜力巨大。
  1998年,我们收购了因环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亏损、破产、倒闭多年的原达拉特旗造纸厂(国有企业),新上了年产50万吨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技改项目,为年产近100万吨的沙柳找到了出路。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年产10万吨高强瓦楞纸,使“次小薪材”的沙柳变废为宝,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变生态链为产业链,农牧民按订单林业有了新的收入,变“要我种”为“我要种”,种植面积成倍增加。
  过去,牧区大寨乌审召是内蒙古治沙的一面旗帜,靠愚公移山精神,封荒滩、育饲草,造林亩,栽沙蒿,以沙漠披绿为目标划句号,这是生存动力。后来,国家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府给钱,农牧民维生,这是政策动力。靠政策补贴农牧民不可能脱贫致富,而且政府也不可能永远地给下去。大面积种植沙柳,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沙柳的防沙治沙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经过平茬加工转化增值,使其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所以,组织和动员千千万万的农牧民群众种植沙柳,需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市场动力。
  沙柳产业化实验成功,《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政协报》等各大新闻媒体以“生态建设不以绿色划句号”为主题,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宣传报道。而这个口号,正是我们在6年前就已经提出,并成为一直的实践者。
  我们实施沙产业项目的理论根据是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创建知识密集型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因此,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向钱老汇报后,他亲笔署名给我们回信:“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沙、草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部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这是钱老一生中唯一给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回信,使我们倍感亲切,深受鼓舞。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成立,我们是发起人之一。内蒙古党委把“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纳入“十一五”规划,是采纳了内蒙古政协的提案和建议,而这个提案和建议又是来自我们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的成功实践。
   建设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的重要意义
  2005年初,根据达拉特旗梁外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比较困难的现实情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家乡人民的脱贫致富问题,我们在沙柳产业化开发扶贫取得大范围成功的基础上,确定了“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打造中国西部第一村”的总体构想,将达拉特旗梁外山区的部分村社农民迁居风干圪梁,打造6000平方米的居民区。
  风干圪梁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南部,因地高风多风大无水而得名。但它是梁外山区与沿滩平原的结合部,哈什拉川与母花沟两条季节性河流从东西两侧流过,具有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德敖复线两条公路从中穿过,是鄂尔多斯煤炭汽车外运的大通道,距旗政府所在地树林召镇40公里,距黄河、包头50公里,交通条件便利,而且周围还有东达开辟的几十万亩生态恢复地,切合生态移民,开发扶贫,可以变闲置为大用,非常适合于打造中国西部第一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村规划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可容纳4万人生存发展。
  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建设,以大型集镇规划为总体布局,以五大园区为支撑点形成产业链,让移民在产业链上谋生存,求发展,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移得起,稳得住,富起来,逐步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五大园区具体内容为:
  一是现代大物流、大运输、大服务园区。与鄂尔多斯蒙凯汽车销售公司合作,投资兴建包括汽车修理、配件、加油、冷库、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特色餐饮、住宿、洗浴、商业网点等。
  二是特种养殖、高科技高效能种植园区。以獭兔养殖为龙头,皮肉加工出口,粪便制作花肥和生产沼气,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小兔子,大产业,小商品,大市场,打造中国獭兔养殖的“航空母舰”。
  三是加工工业园区。与内蒙古亿业生物开发公司投资合作高科技苦生碱生产项目,与内蒙古张氏制衣公司投资合作服装加工项目,东达自办羊绒加工厂、沙柳切片厂、饲草料加工厂、獭兔肉皮加工厂和造纸厂。
  四是公共设施园区。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卫生院、信息通讯、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完善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文化旅游区。与我国著名导演王新民合作,打造中国西部沙区生态影视城,与恩格贝、响沙湾、王爱召连成一体,建设91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景旅游线。
  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建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发展出发,一切从引导移民脱贫致富出发的原则,从建设规模到建设内容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力求在建设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产业立村。新村以五大园区为依托,围绕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实现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实现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政策化补贴,让移民在产业链上找出路,在经营与服务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实惠,从而调动他们热爱新村、建设新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服务兴村。在新村建设中特别强调服务功能的齐全配套,严格按照大型集镇的规划要求,不仅重视生产流通领域建设,而且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信息通讯、休闲娱乐、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移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城市化的文明水平。
  流通活村。搞活流通是新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充分发挥新村的地理、交通、资源优势,把移民需要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及时有效地运进来,把他们生产加工出来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出去,畅通销售渠道,有些拳头产品甚至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只有占领了国内外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大物流、大运输、大服务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增值的经济格局,保持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科技强村。加强科技建设是新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服务领域,都离不开科技含量的渗透。我们已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签订了科技合作的全面合同,积极引进高新科学技术,与市区大中专院校挂钩,办好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使广大移民掌握一定的技术,运用科学方法种植、养殖、加工生产,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行家里手,从而达到增产、增效、增收的目标。大力营造科技兴村、科技强村、科技富村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园区经济的发展后劲,使科技在人均收入的比重中达到60%以上。
  招商富村。开展新村建设以来,已引进企业10家,引进项目10个,引进资金将近2亿元。今后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前来投资,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合资、独资、租赁、承包各取所需,我们将在所有环节上提供全方位、高效率服务,促进新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使其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对外贸易的商品基地。
  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建设分三期工程进行。第一期工程从2005年开始,现已建成28处标准化獭兔育种养殖棚舍、1300平方米营业商业网点、8万平米综合服务区,100户住宅区、300处獭兔养殖区(50平方米住宅,150平方米兔舍)、40公里村镇街道公路。
  目前已有100户农民入住移民新区,专门从事獭兔养殖。獭兔养殖是新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是移民脱贫致富的核心支柱和关键所在。公司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综合服务:贷款统一担保、种兔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配制,疫病统一防治,出栏统一销售,兔粪统一制肥施用,生产沼气。预计獭兔养殖户专项年收入不低于4万元。
  对入住新区的移民,一律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我们在国家、地方政府和农牧民自筹60元的基础上,每人再给增加20元。现已达到80元,超过了地方非移民标准,进一步解除了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后顾之忧。我们在一切生产和生活中,尽可能把保险让给农民,把风险留在企业。因为农民是弱势群体,遇到风险担当不起,而我们是实业集团抗御风险的能力不知胜过农民多少倍。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了。10年来,我们在钱学森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各级党政及其有关部门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始终恪守以民为本、创业为民的宗旨,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原则,在不断完善羊绒加工出口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创业的根本转变,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和巨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生态建设(沙柳加工造纸)为龙头,以实现农牧业产业化为目标,以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路桥建设经营、房地产开发并举的多元化、产业化、现代化企业集团。集团拥有企业35家,员工5000人,总资产30亿元,净资产20亿元,累计向国家缴纳税费5.2亿元,向社会公益事业捐款1.2亿元。2006年,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被评为“全国农牧业产业化七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全国小康建设中国十大贡献企业”、“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第19位、“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中国成长百强企业”第44位、“中国公益之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杨晶主席在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和生态农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和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要求,打造中国沙产业的硅谷,打造中国獭兔养殖的“航空母舰”,打造中国西部沙区文化影视城,打造中国西部第一村,以“四个打造”的优异成绩迎接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和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作者为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兼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