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场主体的参与让内蒙古的一片片沙山变成了金银山内蒙古沙漠治理驶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2-08-03

字体:

返回

  最近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志·沙漠志》显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沙产业的发展,推动内蒙古沙漠治理实现了由防沙固沙到形成生态经济体系的根本性改变。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张卫东介绍说,内蒙古共有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布其、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总面积达12.9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在国家支持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防沙治沙工作,但基本形式以防沙固沙为主。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大规模投入仍以各级财政为主,防沙治沙并无多大内生动力。
“这一情况在上世纪 80 年代有了改变。”张卫东说,1984 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理论。钱老认为,沙漠戈壁并非绝对的“不毛之地”,只有极少数的地域干旱不长植物,只要有些降水,沙漠戈壁就有植物生长,甚至有大量多年生植物。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沙漠戈壁植物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如特殊药材,各种习性特别、品质特别的沙生植物等,这些为沙漠生“金”提供了可能。
基于这样的认识,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理论,即西部沙漠地区虽水资源贫乏,但光、热、土壤等条件得天独厚,只要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就能实现“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创造财富”的目的,让一片片沙漠变成金山银山。
“钱老提出沙产业理论后,内蒙古上下齐动,开展了发展沙产业的积极探索实践。” 张卫东说,从政府层面看,自沙产业理论提出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沙产业的若干意见》,从 2006 年起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大力发展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在内蒙古大学设立中国沙草产业研究中心等多项政策支持企业、农牧民发展沙产业。从群众参与看,一批出身沙漠的企业家积极参与,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沙产业理论实现模式,并形成了农业型和非农业型两大的沙产业链由。
农业型沙产业就是种植适宜在沙漠中生长的植物,然后形成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的完整产业链条。它强调要求必须是“长链条、无废弃、可持续、市场化”的基本原则。
根据调查,传统适沙治沙植物包括:沙柳、柠条、柽柳、黄柳、沙棘、沙蒿等十几种植物,现在又增加了葡萄、红枣、甘草、黄芪、山杏、黑果枸杞等果品药材,还发展出了沙地衬膜水稻、西瓜,大棚沙葱等作物。通过对种植业形成的植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形成了一批包括食品、药品、保健品等在内的产业链条。
通过种植梭梭及肉苁蓉产业,阿拉善盟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苁蓉主产区,现有梭梭林 4200 平方公里,年产干苁蓉 15 万公斤。种植沙棘后,内蒙古形成了年产鲜果1.8 万吨。种植文冠果后用嫩枝、嫩叶、果实和花朵生产食品、药品、化妆品,目前已形成3个系列9款产品。在沙漠中种植葡萄数万亩,有葡萄酒生产企业近10家。在沙漠利用大棚生产蔬菜、水果、育苗、种草等,已成为阿拉善盟的一大主导产业,生产的有机彩椒、番茄、樱桃等总产量达8000万公斤,不仅销至北京、西安等地,还远销到了美国和香港,外汇收入2亿元,受益农牧民4万人。
“生于库布其沙漠的赵永亮,是实践钱老沙产业理论的一个典型代表。”张卫东说,赵永亮本在鄂尔多斯羊绒厂工作,且成长为一个副县级干部。1991年,他辞职回家创业后,组织乡亲们在沙漠种植沙柳,用沙柳主干部分造纸和板材,嫩条嫩叶喂养兔、貂、貉子、狐狸、狼等动物,再用这些动物的粪便改造沙化土地使其变成良田。目前,已形成福源泉、风水梁和中和西三大沙柳种植基地。其中,风水梁基地除种植有沙柳、垂柳、新疆杨、樟子松、侧柏等外,还建设了万亩育苗基地,培育普通垂柳、金丝垂柳、樟子松、油松、木瓜、山桃、国槐等,为自己的种植业发展提供苗木保障。原本叫风干圪梁的风水梁,现已发展成内蒙古的一个移民基地,现已入住移民近 3 千户,户均年收入可达5万-7万元,好一些的可以达到10万元。
非农业型沙产业则是利用沙漠发展沙漠景观文化旅游业、举办赛车等体育活动,以及利用沙漠戈壁中丰富的风力、太阳能等发电,或直接用-沙漠中砂制造建材。非农业型砂产业在内蒙古兴起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很快。其中,如阿拉善每年举行的沙漠越野赛,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越野车选手参加;七星湖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沙漠旅游景观;北京仁创集团用沙漠中的砂,生产了包括沙漠建材墙体砌块渗水砖、透油不透水的油井填充砂、高波多等波铸造砂、透气不透水的大小花盆等多个产品系列。
这些积极探索实践,推动内蒙古的沙漠治理实现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是国家出钱、群众出力,现在变为国家、企业等市场主体共同投入。目前,内蒙古目前有涉沙企业近300 家、年产值近 480 亿元。
“市场主体的参与,使内蒙古的沙漠治理进入到快车道。”张卫东说,据统计,目前内蒙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恢复到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实现“双减少”,重点沙化土地治理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部分地区荒漠变绿洲。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全球沙漠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本文转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年8月3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