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峻崎 吴艳)东达集团通过产业链带动移民达小康的模式吸引了新华社记者的关注。10月26日,新华社青海分社、内蒙古分社记者在旗委书记马建峰,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万富,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众志及东达集团董事长赵永亮等的陪同下,先后走访了福源泉林沙草产业建设基地、风水梁移民新村,就东达移民新村成功模式进行专题采访,深入细致地了解了风水梁新村移民生产、生活状况况。
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现已入住移民1500多户,其中近1000户从事獭兔专业养殖,户均年收入可达6万元。目前,新村的水、电、路、气、讯、排污等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和扩充,截伏流工程已解决了供水问题;300套住宅楼全部交付使用,风水梁中心卫生院已开始接诊,学校、幼儿园已招生办学,冷库、屠宰厂、饲料厂等均已投入正常运营。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拥有8万人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以初具规模的种养户辐射带动后续移民,让农牧民在产业链上谋生存,求发展,得实惠,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东达集团于2005年,按照“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的理念,本着“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的初衷,开发建设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将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牧民整村迁移或零散迁移到新村,新村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二、三产业实施“无土移民,产业扶贫”,为移民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创业致富。2006年整体迁移召沟、纳林两个村,2007年周边农牧民共迁来200多户。无偿为每户入住移民提供住房、兔舍和种植大棚、沼气池等设施。新村不断拓宽就业面,建饲料厂、獭兔屠宰线,将产业链延伸到以兔肉为主的旅游休闲食品开发、以苦菜为原料的保健茶品开发、以动物内脏为原料的宠物食品开发等产业,使移民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3月,旗政府将新村的物流和工业产业园区划归达拉特经济开发区管理,命名为“达拉特经济开发区风水梁产业园区”。随着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产业园区项目和功能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移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达集团采取“企业筑巢,政策吸引,自愿入住,产业拉动,服务保障”的原则,围绕獭兔养殖,利用兔粪生产沼气作为清洁能源,沼液浇地,沼渣肥田,生产有机绿色蔬菜,实现了良性种养业的循环模式。
旗委书记马建峰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旗委、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牧民致富,下大力气使贫困地区转移出的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风水梁移民村是我旗重点打造的一个移民村。一方面,东达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发展产业把农牧民转移到新村。另一方面,政府给予企业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完善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
马建峰书记进一步介绍说:今后,我旗将紧紧围绕自治区打造沿黄经济带的思路,在市委“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围绕“两个调整”、“两个转变”、“两个集聚”的理念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把人口向沿河地带集中。政府引导企业努力解决生态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保证移出来的农牧民能够‘移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移民村今后还要不断改善新村居住环境,多渠道为农牧民解决就业问题,不断完善物流业、文化业,实现陶瓷、皮毛、服装等多元化经营。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多渠道促进资金向新农村建设集聚,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共享更多的财政收入、更多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向新华社记者补充道:“移民不是简单的鸡窝倒兔窝,而是真正实现移民由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移民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开始在二、三产业中找出路,并且致富,才能保证移民移得出、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