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27日,由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主办的东达蒙古王集团“沙产业模式”暨精准扶贫观摩会在达拉特旗胜利召开。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恕,国家林业部原副部长、中国绿化基金会原理事长蔡延松,内蒙古政协副主席罗志虎,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夏日,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郭启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中央政策研究室局长薛宝生,鄂尔多斯市副市长赵明广,中科院综考委原副主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田裕钊,市政协副主席王果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二院院长薛惠锋,《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总编辑卫思宇,中国林业科学院教授杨文斌,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杨俊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行长马健以及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区内外近200名专家、学者,自治区各盟市沙草产业协会负责人、媒体记者齐聚风水梁,共同见证了东达蒙古王沙产业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成就。
本次会议得到了区、市、旗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佳特意做出重要批示,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王玉明也向大会发来贺信,预祝东达蒙古王集团“沙产业模式”暨精准扶贫观摩会取得圆满成功。
26日,与会代表们依次观摩了东城区农贸市场、福源泉生态种植基地、风水梁刨花板厂、钱学森沙产业博物馆、獭兔研究院、特种养殖场、屠宰厂、食用菌基地、标准化养殖区、有机牧场等18处观摩点,亲眼看到曾经狂风肆虐、黄沙遍地、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不毛之地“风干圪梁”,通过十年建设,变成了风生水起、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富民安居的“风水梁”集镇。通过现场实地观摩,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作为一家有担当的本土企业,东达蒙古王在新农村建设‘沙产业’模式,多元化产业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绿家乡、兴产业、富百姓的同时,也使当地的生态环境迅速改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沙漠治理奇迹。
27日,参会的全体代表在东达假日酒店进行了研讨交流,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张卫东主持大会。刘恕、蔡延松、罗志虎、夏日、钱永刚、薛宝生、赵明广、薛惠锋等与会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东达蒙古王董事长赵永亮作了题为《东达蒙古王集团对沙产业理论与精准扶贫途径探索与实践》的典型发言,田裕钊、卫思宇、杨文斌、杨俊成等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领域对沙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畅想与探讨,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共同寻求将精准扶贫渗透到沙产业草产业,为更多贫困人口提供新的财源宝地,在茫茫沙漠建设“绿色银行”,为党中央十三五提出的消灭贫穷做出努力和贡献。
赵永亮表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牧区,关键在农牧民和强力的产业拉动,因此,要实现精准扶贫就一定要有产业作为支撑,必须大力发展集约高效、适合农牧民从业的现代化新型农牧产业并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在发展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生态环保,因此,实施多元化产业进行示范引领是一条十分可行的道路。
张卫东认为,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突破口就是坚持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走草畜工贸一体的产业化之路。东达蒙古王多年来在这方面做了长足发展,使生态建设朝着大基地、大产业、大市场化方向迈进。同时也验证和发展了钱学森院士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到了出路。从长远来看,林沙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也需要合理、科学地把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产业开发要符合土地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要注意保护沙地的生态与环境等,这些对于林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持之以恒的研究与实践。
东达蒙古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创建了 “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的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在我国西部沙区成功走出了一条治沙、治穷、治霾;恢复沙区生态、发展沙区生产、提高沙区人民生活;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碳汇增量的“三治、三生、六增”的“精准扶贫、稳定致富”之路,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西部沙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2001年5月20日,钱学森就高度评价东达蒙古王:“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并指出:“用新的思维来看对待沙漠,在广阔的沙漠中可建立起上千亿元产值的大事业。”同年,东达集团率先提出“生态建设不以绿色划句号”、“上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启动了沙漠生态治理与沙草产业循环经济的“引擎”。自此形成“以治沙为中心、科技为先导、林牧为两翼、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经营模式和格局,打造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同时企业把生态建设与发展林沙产业作为“二次创业”目标,坚持“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技术路线,遵循市场化、可持续、长链条、无废弃的原则,创建了“生态移民扩镇、产业拉动扶贫”沙产业扶贫新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在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上做文章,打造“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拉动扶贫”的链条,将基地、农民、企业、市场等各个主体有机结合,以此实现经济效益迭加和产业拉动扶贫的目标。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