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达拉特旗全力谋划推进企地合作,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头、农民参与的方式,彰显了企地合力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项机制”联动效应
达拉特旗按照全市企地合作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视频调度会议要求,充分发挥“百企助决战、万众促脱贫”活动牵引带动作用,旗委书记奇·达楞太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贯彻落实措施,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建立了由组织部、统战部、扶贫办、供销社、工信局和各苏木镇以及驻地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席调度会议制度。组织动员各大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爱心人士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户农产品,建立起良性的互帮互助机制。
在政府引导下,一大批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代耕代种代养等多种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全力帮助农牧民与贫困户增收致富。东达蒙古王集团通过合作建厂、五保服务、合作种植、订单收购、利益联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形式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加快脱贫进程,企业总投入3000万元与王爱召、大纳林等多个村委会建成鲜食玉米厂、滴灌厂、面粉厂、杂粮加工厂、电商平台、农家乐、酿酒厂等帮扶项目。2018年通过订单模式收购了农民种植的700亩约200多万棒玉米,2019年收购了约1200万棒玉米并提前预定了2020年的1200万棒玉米,为农牧民转移从业、生活致富创造了有力条件,使帮扶的8个村农民较大田玉米每亩地平均增收约600元,从而实现了长久、实效、精准扶贫。
政府还启动了“双决双扶”百村千社大宣讲活动,在风水梁等各村镇开展集中宣讲600余场,受众人数6万余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大平台”畅通渠道
达拉特旗政府构建以扶贫办为中枢的统一调度服务中心,组织苏木镇、嘎查村排查登记需要服务的类型和数量,建立农畜产品清单目录,制定贫困户产品的收售价格,以及产品检测、加工、包装、销售、客服等标准体系,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实现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东达集团总投资200万元建成了自治区一流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为农副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依托旗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近期启动了“达拉特旗消费扶贫馆“达拉特旗电商扶贫小商城”,邮政、圆通等15家快递企业开通4条配送线路,搭建了消费扶贫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截至目前,达拉特电厂、东达蒙古王集团等56家企业通过大额订单、直采直销模式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23.68万元。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通过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创建扶贫车间等措施,推动贫困户人员就业和创业,目前举办网络招聘会3场,东达集团等38家企业累计提供岗位715个,241人实现就业,同时在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414人。搭建直播带货平台。4月26日晚8时,“亮丽黄河湾 多彩达拉特”助农直播活动在达拉特旗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开播。达拉特旗委书记奇·达楞太走进直播间为农副产品站台直播,通过“多彩达拉特”抖音平台,推介“黄河几字湾”公共品牌农副产品,包括风水梁獭兔肉、风水梁鲜食玉米、蒙祥羊肉、四村大米、大树湾黄河鱼、响沙纯粮酒等,在直播开播1.5小时后,加购额突破200万元,当晚3小时的直播,共吸引了180万余网友围观,成交额达86万余元。
“五抓一带”助推产业发展
达拉特旗抓党组织建设带贫困户,围绕农业产业链延伸,构建党小组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协同”模式,形成了“领导挂点、部门包村、企业联村、干部驻村”脱贫攻坚发展体系和“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186名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442名驻村干部扎根一线,实现了帮扶全覆盖。抓主导产业带贫困户,培育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扶贫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初步形成“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N+扶贫”新模式。通过经营土地、兴办实体、产业服务、资产经营和股本合作等多种途径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产业,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1.86亿元,实施和储备集体经济项目198个,2019年全旗13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5—10万元108个、10万以上24个。抓龙头企业带贫困户,鼓励贫困户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与市场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分享增值收益。目前,达拉特旗共培育东达集团、骑士乳业、两宜生物等龙头企业50个,覆盖农牧户及贫困户4.65万余户。抓合作组织带贫困户,全面推行“1+1+N”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党组织牵头组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26个,培育新型农机、土地、蔬菜、劳务等合作组织81个,党建引领土地合作经营18.68万亩,覆盖农牧户近2万余户,带动贫困户800余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利益联结100%。
达拉特旗持续与企业加强对接,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农产品供应,引导各大企业优先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把贫困户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深化“三四五”企地合作,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大精准扶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