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沙区企业、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如今,库布其沙漠变身美丽绿洲,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不仅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大幅增加,还累计带动沙区10.2万名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教科书”
经过鄂尔多斯人几十年治理的库布其沙漠现在是什么样子?记者近日走进库布其,见识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长卷。
前来库布其调研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斯夸尔说,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值得世界学习,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应该是“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教科书”。
遍地英雄进沙海
30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沙区企业、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目前沙漠治理面积9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15.7%
“30年前,我们进入恩格贝勘探治沙路线时,放眼四周,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吴向东告诉记者。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京津冀地区3大风沙源之一。30年前的库布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10万农牧民们散居在沙漠里,过着与沙为伴的游牧生活,苦不堪言。
在与沙漠抗争的几十年岁月里,涌现出谷起祥、宝日勒岱、倪驼羔、马世通、徐治民、苏巴音、刘茂桐、陈官柱、王明海、赵永亮、王文彪、王国香、乌日更达赖、訾德清等一批治沙英雄。
30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沙区企业、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到900多万亩,沙漠的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0.8%增加到2016年的15.7%;植被覆盖度由2002年16.2%增加到2016年的53%,累计带动沙区10.2万名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
不以绿色画句号
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建成20多处生态旅游景区
站在达拉特旗风水梁园区的观景台远望,一半住人、一半养兔的4000栋农舍整齐划一,勾勒出这个产业小镇的基本轮廓。
2005年,库布其沙漠边缘一个没水没电、风大沙多、荒无人烟的“风干圪梁”,被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改造成“风水梁园区”。集团将沙柳平茬后20%的细枝、柳叶和牧草配合加工成獭兔专用饲料,利用沙柳的粗枝建设高密度刨花板项目,利用沙柳木屑锯末和獭兔粪便制作菌棒,培育优质香菇和双孢菇,利用菌肥种植有机农作物,发展采摘农业;以獭兔养殖为主导,用獭兔肉生产各类肉制品,用其内脏进行生物制药,以屠宰的下脚料进行狐狸、貂等特种养殖。依托这两条循环产业链,吸引当地及全国12个省市养殖户近3000户、5000余人进驻。
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逆向拉动生态治理,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一是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沙柳、柠条、杨柴、山杏等原料林基地建设,形成了以沙柳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饲料加工原料林基地,以优质沙棘、杏仁为主的食品饮品原料林基地,在提高防风固沙能力的同时,为林沙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广的林沙龙头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以东达等为代表的参与治沙造林及其相关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到了80多家,培育了包括高原杏仁露、水域山在内的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年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千瓦时,杏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三是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建成响沙湾、银肯塔拉、七星湖、恩格贝等生态旅游景区20多处。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力 通讯员 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