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进入内蒙古的“几”字湾,有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这里风多风大、干旱缺水,人们称为风干圪梁。
过去这儿几乎没有人烟。2005年,一个叫赵永亮的返乡创业者,带着周边群众,开垦这片荒芜的土地。如今,这里的3000多户移民,户均年收入10万元,脱贫过上好日子。
“人口增长、产业做大,风干圪梁村升格为风水梁镇,我是第一任镇长。”镇长李建清说:“我们这里形成成熟的创业模式,贫困户只需少量的流动资金,就可以安居乐业。”
达拉特旗旗委书记奇达楞太说:“这就是我们的移民创业基地,房子免费提供,无须押金担保。”
走进养殖户郝志强家中,住人的房间近50平方米,兔舍有500多平方米,院里还有300多平方米的菜地。“这边住人,隔壁养兔,生产生活两不误。”他说。
郝志强父辈是风干圪梁的老村民,由于生态恶化,全家人迁到了20公里外的大纳林村。2008年,郝志强一场大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1万多元债,一家人生活困难。2010年春,他响应政府号召,返回老家,养殖獭兔。
“公司借给我40多只种兔起家,第二年秋天就还了本,还净赚下900多只兔子。”郝志强的媳妇抹着眼泪说:“多亏了政府帮扶,我们家的日子才缓过劲来!”去年,一年出栏獭兔2000多只,获利近5万元。
在郝志强家对面,是来自浙江的叶金林,他家养兔,从喂食、出粪都是机器操作。叶金林说:“这套生产线投入需50多万,一年可收入100多万元,当年就能收回成本。”
“獭兔浑身是宝,皮制作高档衣物,肉加工高质量食品,血成为生物制品、肠子是手术线最好原料,肥料恰恰是让沙漠变肥沃的有机肥。”赵永亮说:“我们进行过充分论证,獭兔怕潮湿、怕病菌,沙漠干燥又干净,是最好的养殖基地。如今我们已形成了种兔、饲料、防疫、屠宰、销售一条龙服务,创业户可以放心地参与。”
乘坐越野车,走进风干圪梁腹地。一望无垠的沙柳,使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这些就是风干圪梁创富的源泉。柳条可做压缩板材,柳树叶是做兔粮的主要原料。”望着这些大片大片的绿植,赵永亮充满了成就感。他说:“我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绝不能看着这里的人被黄沙赶走。如今,短短十几年,在政府和我们企业及周边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风干圪梁成为储满了绿色宝藏的风水宝地。”
路过一大片留有玉米茬的耕地,李建清介绍说:“沙柳种上5年左右,沙地就变成耕地了。刚才咱们拐弯的地方,离这有十几公里,沙漠以前在那头。”
一块介绍沙漠治理的图版,把我们的视觉拉回到十几年前。为了把沙丘推平,近千台推土机同时作业。为了抢时节,近万人投入植树造林。
奇达楞太介绍说:“沙柳每年必须平茬,越平越旺,如今砍柳条成为我们这里冬季农民增收的一个产业。”
“砍下的枝条,风水梁的人造板厂收购,一吨能卖200多元。今年打算平茬100多亩,能收入1万多元。我们周边农村干这活的人很多,大家冬闲季节有份收入很好。”乌兰壕村农民郝来说。
走进新成立的风水梁镇,医院、学校、居民区、写字楼应有尽有,有种置身城市的感觉。“我们规划十年内,把这里打造成集现代农业、现代加工业、生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于一体的沙漠特色创业城。”奇达楞太介绍说,通过生态扩镇移民,创业拉动扶贫,把沙漠创业做强做优,为更多的贫困人口提供创业新天地。
(来源:人民日报)